1.滞胀取什么政策?
2.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3.如何找到难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4.关于美国石油出口
5.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哪些好处?
6.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油价将来肯定会降,但是要降低到以前的价格,就不可能了。
我们来看一下上涨的原因,首先,国际油价虽然没有到前期140美元/桶的高点,但也一直在涨,现在基本在80美元/桶左右。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年美元超发,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包括煤炭等价格飙涨,也带动了石油的上涨。
其次,石油属于不可再生,但又属于用途极广的战略和原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逐渐增强,也会推动石油的紧缺。
但是,油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这是因为,首先,国际欧佩克组织属于专门来调节石油的供需和生产的,如果油价过高,将导致国际经济的减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会加大石油的生产,这也会导致油价的下跌。其次,美国每年有收紧货币政策预期,到时候也会导致油价下跌。最后,还是因为疫情,会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动力不足,间接促进油价的下跌。
所以,油价预计很快就会到达高位,然后就会震荡回落。
滞胀取什么政策?
1980~2004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驱动着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着线性增长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有着比较大的斜率(图6.22)。比较大的斜率不仅代表着工业化的经济,也代表着中国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与美国石油消费量与GDP增长关系对比(图6.13),中国的这段线段类似于美国18年以前的线段,中国似乎正在重复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走过的石油消费之路,这也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能避免的。
从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历史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利用效率最低。造成这一异常低效率的原因是错误的能源政策。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60年代又先后发现了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等油田,中国石油产量急剧增长,国家提出了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政策。1966年电力工业决定将烧煤电厂改烧油,提出了“煤改油”政策。到17年,全国火电厂烧油量达到1800万吨。另外,全国各地工矿企业也争相改烧煤为烧油,全国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石油消费强度急剧上升,在18年达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耗0.6吨石油。18年以后,由于世界原油价格高涨,国家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石油的供应,许多电场和工业锅炉也改烧油为烧煤,国内石油消费量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着下降,1986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3吨石油,在8年的时间里下降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到1994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21吨石油,达到了美国70年代的水平。2000年下降到了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18吨石油,相当于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
图6.22 中国石油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1980~2004)
图6.23 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历史
(资料来源:剑桥能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长期维持在0.21吨/1000美圆GDP(图6.23)。1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取消油价管制,国内油价上升到国际市场水平,美国国内石油消费急剧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之下降,1986年下降到0.14吨/1000美圆GDP。此后,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到2000年下降到0.10吨/1000美圆GDP。中国与美国对比,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费强度应该处在美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特别是目前的高油价,是18年以来油价的最高峰,也可能像18年的高油价使美国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一样,促使中国节约和替代石油,使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强度也将随之降低。
怎样评价里根总统
滞胀发生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做什么?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一般来说,对付"滞胀"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弧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 *** 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胀"一般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 *** 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宏观经济政策 治理 滞涨 用什么政策组合?似乎很矛盾啊,选择该政策市为什么呢 35分
分两种 成本推动型 和 自我循环型滞涨 取方式不同
给分的话告诉你解决办法 嘿嘿
简述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1)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面对“滞胀”并发症,10年,尼克松在货币政策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从一个货币主义者突然变成一个凯恩斯主义者,大力推行 *** 经济的扩张信用政策。显然,他把重点押在遏止经济衰退和失业上面,而把通货膨胀暂时搁置下来。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0年初的8.78%降到1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0年的6%。这些政策为更剧烈的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同时会导致过头的经济景气,从而也为新的经济危机创造了条件。 随着上述政策的实行,生产有所增加,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0年第二季度至11年第二季度增加2.5%。可是,这个增长率太低,失业未能减少,失业率浮动于6%上下,大大超过10年初的水平。物价继续以高于5%的比率上涨,并有加速的迹象。这已从“衰退”转为“滞胀”。美国统治集团的谋士认为,这种通货膨胀“已变为成本推动的物价随着成本增长而上涨”。于是11年尼克松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说明,为了对付“滞胀”,美国 *** 除用货币政策外,还用其他政策如财政政策、收入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继而从11月中旬起实行管制,要达到的标准是:平均一年的工资增长应当不超过5.5%,物价不超过2.5%。美国在和平时期实行这类管制还是第一次。同叫,尼克松还任命生产费用、工资、物价等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 尼克松的“新政”结局怎样呢?梅耶教授认为:“11年尼克松推行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些管制也曾暂时地有助于遏止通货膨胀,但却引起许多失误。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14年4月物价管制取消后,物价急剧上升,当年消费物价指数就陡升12%。” 就货币政策而言.10年初实行的扩张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一直持续到12年后期。13年初,货币政策同财政政策才略有紧缩。同年二、三季度又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苗头:12月工业生产开始下降,到14年12月已下降了7.3%。翌年1月,又下降了3.6%,这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美国走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六次经济危机,与此同时,14年还出现了“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 就在这段时间,美国遭到“石油冲击”。为石油产品支出较昂贵的价格,意味着国内消费者对其他商品与劳务的购买力进一步削弱了,因而引起衰退与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国际收支上,又爆发了一次美元危机。 (2)福特的微观税收政策。 1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对付严重的“滞胀”局面,他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或曰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这种调整方法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企图遏止通货膨胀,又缓和危机与失业。此外,根据1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从此,美联储就一直公布各种货币供应量的数字。这些措施,实际上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
如何用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摆脱滞胀
滞涨基本是没有办法摆脱了,要么放弃经济增长,要么不管通胀,凯恩斯学派滞涨宏观调控,因为他认为通胀和萧条是不会同时发生的,而宏观调控就是在通胀和经济增长中选择一个!
实际上滞涨就是两者同时发生,宏观政策可以说没有办法解决!
但实际上 *** 碰到这种情况,一般会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控制通户,同时扩张财政政策保增长!这样就会比较好的处理滞涨!
滞涨,通缩是什么意思
滞涨全称停滞性通货膨涨(英文:stagflation)
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涨,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缩全称通货紧缩
对于通货紧缩的涵义,与对通货膨胀一样,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
为治理滞涨, *** 经济增长,一国用的政策组合
答案是D。这些都是 *** 经济增长的政策。A、B、C这些措施的组合不合理,例如,A增加税收、提高存利率是紧缩性的政策,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则是积极地财政政策,是 *** 经济增长的政策,一冷一热,难以成为组合拳,因为政策目标不一致。……
滞涨时应取怎样的财政政策呵货币政策组合
比较麻烦,类似于现在的情况,如果提高利率,则实业受到很大冲击,经济很可能放缓又导致失业率增加,而且通胀需要长久高利率才能缓慢下降,但是如果降低利率,则通胀久居不下,物价上涨又导致成本增加,企业因为原料涨价利润下降而不得不压低工资,又导致内需不振降低消费需求。
现在的通胀,缘由人民币升值和热钱进入,资金主要集中于外资热钱,属于结构性的通胀,应该增加基本工资,提高关税,对限制出口,降低利率,放宽中小企业专项并提高远期利率,让热钱从银行出来,提振股市去吸收流动性。最主要的是改变长期依靠出口,忽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力发展,没有类似中产阶级的内需支持,只依靠给工务员发工资,导致货币长期被精英垄断的模式。
滞涨时该使用怎样的经济政策
治理经济滞涨的根本办法,贺铿认为是加强供给管理,具体包括,一是加大对能够容纳更多就业的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技术培训,三是深化财政税收工资制度的改革,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土地、人力),利用工资制度、税收、财政制度的改革,把资金、人才引导到需要发展的地区和行业。
对于‘十二五’期间的政策组合方式,贺铿强调称,取稳健的财政政策、灵活的货币政策。
他认为,财政政策的本质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其本身对推动经济增长作用有限, *** 经济增长主要应依靠货币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劳动者的各种社会保障,体现劳动平等。
宏观经济学 通货膨胀 滞涨 是由于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的呢?出现的时候用哪个?为什么 15分
宏观经济学中解释通胀的模型是IS-LM曲线和AD-AS模型。IS对应的是财政政策,LM对应的是货币政策。
当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IS曲线不变,导致利率的下降,这将增加社会投资,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将推动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积极地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使用,虽然有一个挤出效应,但是总的将拉动社会总需求,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甚至氾滥,这会推高通货膨胀。
AD-AS模型中,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将会使价格水平提高(将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也推高了通胀。
滞涨表现为高失业,高通胀,低经济增长。
出现通胀时应实行稳健的或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或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增税或是减少 *** 开支,这有利于遏制通胀。
滞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经济问题,三者无法兼顾,只能最多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其中的两个唬题
解决滞涨问题可以参考比如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经济理论
经济滞涨有哪些表现特征?
是指经济增长缓慢的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出现高失业率高通胀的一种情况。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常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 *** 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思主义受到质疑。
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二:
1. *** 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另一为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抚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一般来说,对付"滞涨"货币政策的用武余地不大,因为如果为了控制通胀而提高利率,则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减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如果为了 *** 经济增长而降低利率,则其负面影响是可能引发恶性通胀。对付"滞涨"一般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来 *** 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现在又有了Erick新的理论解释滞胀
经济生产分生产型生产与消费型生产。拖拉机属于生产型生产,旅游点的开发属于消费型生产。
举例,某天人们发明了拖拉机,生产效率在幅提高。同时资本家也不再需要雇用那么多工人,工人大量失工。失业的工人又给其它正常岗位的工人以竞争,正常岗位的工人的工资水平也降低。平时工人们的与文化等商品由于害怕失业后没保障不敢买,大家都不消费了,整个经济就萧条了。这时也有工人去开发旅游景点,但在自危害怕失业的情况下,谁还去那呢。
如果按我的经济学,这里就要降低生产型经济增速。 *** 从税收上减速拖拉机的投入。 *** 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失业的工人在旅游景点里找到了工作,就不会给其它岗位的工人以竞争。拖拉机使农业的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相对于其它产品的价格降低了。整个社会都相对有钱了。另一方面,旅游景点多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多了,生活更美好了。
这样就达到了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与社会产品增加的目的。而这两者的实现正是社会财富增加的表现。
相反如果拖拉机迟迟发明不出来,人们过早开发了过多的旅游景点,人们的剩余财富都用来享受了,由于资本积累慢,人们发明拖拉机的能力也受到了限制,人们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赶不上其它国家而落后。
如果遇到发明拖拉机这种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产品,一般的资本家一定很高兴,全力的投入。但就如同一个饿了很久的人,突然吃的太饱,是需要人去提醒他的。因此 *** 要出面去取一定特别限制,延缓一下拖拉机的生产速度,......>>
如何找到难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里根的确是美国一位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而且最长寿的总统;他也打破了“凡在双十年当选的总统必丧生于任上”的死亡宿命。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笔者驻美期间,美国人特别是共和党人谈起里根大都赞美有加,认为他是美国“标志性人物”。按中国的传统道德标准,应该为“死者讳”,但实事求是,全面评价里根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后人。
扩展资料:
不同人眼中的里根
里根去世后,一位俄国资深历史学者指出,俄国人对里根的看法是矛盾的,人们认为里根是“一位不太好打交道的人”。只有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称里根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对里根先生的逝世感到非常悲伤。
基辛格在其《大外交》 一书中曾多次提到里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里根的表现令人咋舌,无懈可击。就学术界观察家而言,则几乎是不可理解。里根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他所知道的一小部分,也被他东挪西借,支持他坚定的偏见。当你和里根谈话时,有时会想到:为什么有人认为他应该当州长,甚至是总统。但是,身为历史学家,必须说明的是,这样一位才智平庸的人何以能主宰加州八年,之后又主宰白宫政务。”
和布什一样,里根在阿拉伯世界也不得人心。里根极端亲以色列。1983年,贝鲁特美军营地发生自杀式袭击,造成241名美军丧生,震动美国朝野。里根不得不把美国海军陆战队撤出了贝鲁特。他去世后,以色列总理沙龙的办公室发表的声明说,里根总统是以色列的朋友。他当政期间,以色列同美国的关系建立在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
关于美国石油出口
犹太商人素以守约守法著称,这很为人称道。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犹太商人同样也会遇到种种法律规则与经营目标发生冲突形成两难的情境,但同一些喜好偏执于一端的他族商人不同,犹太商人的基本策略是化两难为两全。
犹太人自己有这么一个笑话,也许可以作为犹太商人这一策略的幽默解说,虽然其中并没有出现商人。以色列的住房问题很严重,几个德裔犹太人只好将一个报废的火车车厢作临时住舍。有一个晚上,几个德裔犹太人穿着睡衣,在寒风中颤抖不已地来回推着车厢。一个本地犹太人不解地问:“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因为有人要上厕所,”推车人耐心地说明,“车厢里写着:停车时禁止使用厕所。所以,我们才不停地推动车厢。”
凡乘过长途火车的读者,想必都有机会看到这一条规定。其意图何在,大家也都清楚。现在既然车厢已经成为固定居所,此规定作为列车运行中的规定理当自然失效,虽然在保障“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中还有必要遵守,可是这几个德裔犹太人(犹太人中法律观念最强的,也许就是德裔犹太人)却不知变通,死守规定,弄得两头不讨好:人冻得要命,环境卫生仍没搞好。
这是对笑话的一般理解。
然而,要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就完全不是一个“迂腐”问题,反倒是“变通”的表现了。
这几个犹太人是寄居在火车车厢之中的,就像犹太商人长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会中一样。这条规定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的,无论其是否有效,应由列车车厢的所有人或铁路主管部门宣布,这几个犹太人没有立法的权力,自然也没有废除某项法律的权力。说实在的,犹太商人在各自所在国中,经常也要面临这类原该自然废弃但偏偏还实际起着“作用”的法律或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是他们也经常越俎代庖地宣布予以废除或犯规不已,带来的恐怕远不止“环境卫生”的问题了。
规定既然不能废除,用厕所又在情理之中,聪明的德裔;犹太人就想出了让列车“动起来”的点子;只要车厢一动,规定便从其本意上不适用了,无须再由任何人来废除,既然铁路主管部门从未规定是否允许人力推车,他们当可自行决定。而就在他们几个人的瑟瑟发抖之中,规定没有违反,如厕的要求也满足了,不是两全其美吗?
所以,这则笑话只能表明:在通常情况下,犹太人有变通法律,从形式上遵守,同时又不真正改变自己原有活动方式的智慧和能力。
我们把这么个抽象概括同一则看似漫不经意的笑话扯在一起,并非牵强附会。“道在屎溺”,笑话本是最有“道”之处。只要我们把笑话中的两难移进生意场上去,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
行贿是生意场上几乎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许多国家都有禁止行贿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在美国国内,对行贿的制裁很严。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位联合商标公司的以利·布莱克,就是在洪都拉斯总统强行索贿的情况下,被迫交纳的,但即便如此,布莱克还是被主管部门公开点了名。
其实,也不能说美国规定得太死。国内有同一个法律制度不容易产生规范互相冲突的情形,而同外国无法无天的统治者打交道时,并不能将美国的法律搬过去。美国不是没有看到这个两难,所以规定了只需将付给类似人物的小费,在公布于众的公司损益计算书中交代清楚,在对外贸易中并不一般禁止行贿。布莱克就是因为付了小费之后却拒绝公开说明,且小费数额又开创了纪录,才被点名的。
不过,布莱克的拒绝公开说明,也有他的理由。行贿大多是暗中进行的,能拿到桌面上来的机会极少。联合商标公司之所以把贿赂款存入瑞士银行,因为洪都拉斯总统毕竟也有不方便之处。秘密谈判之后,再来个公开说明,不是多此一举了吗?在某种程度上,美国法律的这条规定自身仍有缺陷,虽然还没有到车厢中的那条规定的严重程度。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犹太商人利昂·赫斯的做法,就会觉得他手脚做得干净多了。
利昂·赫斯是美国犹太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石油富豪,在美国的大富豪中位列第21名,控制着颇具规模的阿美拉达一赫斯石油公司将近22%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拥有的财产据计算在2亿至3亿美元之间。
在1981年之前,阿美拉达一赫斯石油公司一直使用国外进口的高价石油,同时享受着每年2亿美元的补贴。但从1981年起,美国取消了国内石油价格管制,国内石油与进口石油的巨大差价不复存在,价格补贴也就同时取消了。这么一来,赫斯也开始为自己进口的石油价格犯愁了。解决问题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向有关国家的官员行贿,争取优惠价。
这种做法是石油行业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大石油公司也都走这条捷径,只是大都用各种财会手法来掩盖诸如此类的付款,不让主管机构查实。
赫斯比他们都聪明,他选择了一种较为直接的方法:他在给股东们的信中告诉他们,“这一笔笔数额可观的款项只从我个人的基金中支付”。而且这笔基金本身也不作为业务开支在他个人应纳税款中扣除。
这就是说,赫斯是以个人的钱在为公司业务铺路。不单如此,他还得为这笔铺路费交纳个人所得税。美国对行贿的有关规定,是在企业法人行为层面上的规定,对于个人之间的馈赠是完全不适用的,更何况馈赠金本身的税额已经完全付清。这样一来,赫斯就干干净净地避免了涉嫌有争议的法人行为,更准确地说,行为本身仍然存在,但已不是法人行为,赫斯也没必要再把付款的去向向股东们说清楚了。不过,只要贿赂还在送出去,优惠价的原油就会流进来,公司就能挣大钱,赫斯个人的腰包就会随之鼓起来,他的个人基金也不会枯竭。最后,美国也可以一方面禁止行贿、一方面又分享行贿带来的利益,而股东也乐得让赫斯用他自己的钱为他们谋利益。
赫斯没有宣布有关规定无效,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使它完全不适用了。
他的这笔个人基金与德裔犹太人在寒夜中颤抖不已地推动车厢,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相比之下,倒是布莱克显得太迂腐了一点。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有哪些好处?
美国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并不一定就表明美国在走下坡路,当经济不景气肯定是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之一。我们还应该考虑美国国内能源形势的新变化。
由于美国经济是传统的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型经济,当自给有余时大量出口;在国内石油不能满足供应且总体成本越来越高时,就大规模地将投资和经营向国外转移,以获得利润并满足国内供给。这就是你所谓的下坡路。
美国成为石油产品净出口国,直接反映了美国能源供应格局发生了变化,间接反映了美国能源消费格局的变化。这种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技术有关。由于基础设施完善,加上多数气田离用户并不太远,美国天然气的利用率较高。同时,美国把减少对国外石油依赖相当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国情咨文中就强调了这一点。“摆脱对石油依赖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学技术?通过开展乙醇、燃煤电厂、太阳能、风能技术以及核能领域的研究。这也侧面说明不是战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学技术也能提供战略武器。
美国国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仍然放慢,对石油产品需求不足,必然影响美国对石油产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进口。同时,美国炼厂剩余的炼油产能只能进一步地依赖出口市场,这样必然会对世界能源市场供应产生影响。当然,美国目前的出口状况仅反映了美国短期的能源市场变化。未来15年到20 年,美国的原油处于净进口国量地位,这一根本格局仍将难以得到改变。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很大,而其国内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量。
受影响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内还不好判断。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想通过控制伊拉克的石油,进而控制东石油以及中东石油运输线。满足自身的石油需要,还主导了国际石油价格。美国控制中东石油,就是想把欧盟、日本等盟国的能源需控在自己手上,然后可以抑制它们的经济发展,以保住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利用伊拉克战争打击欧元,以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
我国高调支持欧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欧元能与美元抗衡,同时希望加强中国同欧盟国的合作。
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打破了美国伊拉克战争的利好局势。此次危机已波及全球,并且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影响极其严重,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危机;从影响的深度来看,已造成三大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并且预计衰退将持续。从发生的原因来看,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体系内部的危机,由于金融体系发挥市场融资的作用,此次对于金融体系的摧毁性打击,将导致市场化融资和信用体系的重新建立;危机将重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话语权之争,世界经济、政治、金融、货币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美元做为世界货币,对美国来说货币可以为经济服务,成为最大债务国还可以发行债券为经济服务.这次经济危机美国发行债券中国买单.
维持美元体系对与美国维持经济霸权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来说可以缓解美国经济下滑,他国为美国经济危机买单!
本国货币为世界货币对本国来说在世界上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为本国经济服务!
美元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元贬值将直接促成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给全球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历史经验表明,原油价格和黄金(218.75,-0.73,-0.33%,吧)价格均与美元汇率逆向而动。由于美元仍然是国际石油交易中的垄断性计价货币,美元贬值导致了产油国的石油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产油国一方面在油价攀升的同时依然限产保价,从而进一步抬高石油价格;另一方面为推进投资多元化,抛售美元资产而置换其他资产,从而加剧了美元贬值。黄金历来是人们对抗通货膨胀和国际储备货币贬值的强有力工具。黄金价格飙升时期,往往是通胀压力加剧,或者美元大幅贬值时期。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比如,石油价格的上涨带来了各国开发生物燃料的热潮,随着玉米(1760,16.00,0.92%,吧)等作物被用于生产乙醇,玉米的价格不断提高,导致了靠以玉米为饲料的牲畜价格提高。大量耕地被用于种植玉米,使得种植其他农产物的耕地面积减少,于是推动了全球粮食价格的上涨。
美元贬值和汇率波动不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汇率形成、债券发行、金融资产定价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美元持续贬值、波动频繁,首先会直接导致外汇市场交易增加和各种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频繁调整,加剧了外汇市场的动荡;其次,美元贬值会造成美元计价资产与其他币种计价资产相对价值的变化,投资者将因此对不同币种计价资产价值和收益率进行重估,并相应地调整金融资产投资组合,从而导致金融投机交易增加和资金的无序流动,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再次,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取的降低利率和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法使得全球市场上原本已经泛滥成灾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加,投机资本规模不减反增,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继续增加。
美元贬值对发达的经济体国家出口贸易有不利影响,可能触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比如说,美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欧元国家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将受到影响。欧洲两家主要航空航天制造集团,达索航空公司和EADS也因为美元贬值使得其以欧元结算的生产成本上升,以美元售出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宣布将把旗下部分流水线迁至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地区进行生产,以削减劳资开支,缓解因欧元对美元升值带来的成本增长压力,从而改变美元不断贬值带来的不利境地。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也不无担心地认为,如果不取措施解决美元贬值引起的汇率问题,可能引发“经济战”。特别是对美国国内市场依赖比较大的企业将面临沉重的打击,日本丰田汽车的股价在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下曾跌到了14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美元贬值将给新兴经济体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缩水。由于长期对美国贸易顺差,新兴经济体积累了大量的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美元贬值就意味着它们财富的“蒸发”。其次,美元贬值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长期依赖出口发展经济的模式不再可行。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经济体都彼此联系在一起而无法“脱钩”。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美国消费需求的降低会使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减少、增长放缓。再次,美元贬值将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寻找投资洼地。大量的外资流入将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内资产价格的飙升,滋生经济泡沫。而当美国经济复苏,美元不断走强的时候,资金又会大量从新兴经济体撤出流入美国;由于新兴经济体缺少完善的金融监管系统,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较弱,当大量资金撤出时,便会导致经济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
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美元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宏观调控的难度。尽管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超过了10%。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贬值。包括欧盟、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带来的一些后果。近期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美元贬值毫无疑问成了“重要的推手”。
其次,美联储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对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掣肘。一旦美国GDP骤然减速或者房地产市场加速下滑,那么美联储可能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这将造成大量短期资本流出美国,而中国正是这些资本的理想目的地。而中国当前处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上涨的状况,理想的政策是提高人民币存利率。而一旦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利率,就会造成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息差进一步缩小或倒挂的局面,引来更多的资本流入。中美息差的缩小或倒挂也会给人民币汇率造成升值压力。
美元贬值将对中国的出口构成严峻的考验。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将逐渐显露。此外,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特别是从2007年7月起降低了很多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直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最近两年,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中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在本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2008年的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考虑到2007年前三个季度中,净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率约为40%。如果出口萎缩,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从美国政策调整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来看,历史上,发达国家加息往往会造成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形成负面冲击。但是这一现象不会发生在目前的中国,当前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套取中美息差,而是冲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收益率而来。因此中美息差的缩小或扩大并不会显著影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格局。另一方面,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大幅升值,由此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可能会推高中国资产价格,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主要是内源性而非外生性的,流入中国的外资也大多是股权性的对冲基金,而非外债。因此无论是美元降息还是美元贬值都不会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内在周期。但这一切均是以中国仍然坚持严格的资本管制为前提的,如果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使得投机资本可以自由进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国内资本市场上将立刻“草木皆兵”。
在美元贬值的外力下,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对改变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有积极作用。但是在短期内,由于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中美贸易顺差的局面一时很难逆转,中美贸易摩擦将继续存在。这需要两国高层不断加强谈判磋商。同时,尽管错过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佳时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下来。
中国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系统,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1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
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结果,1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
这时,美国转而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3年第三季度至1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
到14年8月福特就任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官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5年的特大新闻。
14~1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扩展资料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而不会同时并存。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要点,只在于沿着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寻找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可以承受的点。
但是,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即高失业与高通胀的同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认为他们用通胀缓解失业的做法导致了“滞胀”的出现。但是对于如何解释“滞胀”的形成机制,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就政策而言,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以及管制政策三大失误导致了“滞胀”的发生。
百度百科-美国经济